【要闻】五年后工资翻番未必难 工资不等于实际购买力
本篇文章1811字,读完约5分钟
老百姓最关心的是5年后、10年后,我们的工资到底会增加多少呢? 扣除物价上涨的因素,我们拿到的工资是多少,能买多少生活用品?
《资产管理周刊》:数字解读篇
五年后工资的倍增不一定很难
文本杂志记者陈婷
“在职人员年均增加15%,5年翻一番”的目标似乎令人向往。 但是,也有人认为员工工资收入的增加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件,而是受其他条件的制约。
那么,即使抛弃其他各种因素,最近10年我国员工工资的历史变化水平展望了今后5年,现在离这个目标有多远呢?
如果人保部的计划能顺利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今后的工资水平大致会变成怎样的增长态势呢?
过去十年:各地工资翻了一番
广州、北京等一些城市没有出现年度员工工资数据,因此只使用了2000年到2009年的10年数据。
通过国家统计年鉴和四个地方统计局的公开统计年鉴(或年报),收集了2000年到2009年10年间的5组数据。 分别是全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在职人员的平均年工资。 然后把这些数值除以12,可以得到这10年间员工的平均月薪,具体数据可以参照表1。
在这10年间,无论是全国平均水平还是这4个有代表性的城市,员工的平均月薪水平都翻了一番。 其中,全国平均上涨了244%,从2000年平均每月781元上升到2009年2687元。 深圳市2000年领先,月平均工资达到1920元,10年后月平均达到2894元,涨幅达到103%。 北京市涨幅是四大城市中最快的,在过去十年间上涨了270%。
可以说统计计算的结果是“意想不到的”。 因为很多人对工资的增加不太了解。 但不知不觉中,我们员工的平均工资在过去10余年翻了一番,以北京为代表的部分城市涨幅达到了270%。
根据年化复合增长率,从2000年到2009年,全国职工月平均工资每年上涨13.15%,北京在职人员月平均工资每年达到14%,上海、广州、深圳分别达到10.5%、10%、7.7%。
真的不知道啊。 原来,我们的工资在潜在的默契中逐年增加。
表1近十年来我国职工平均月薪的变化情况(单位:元)
今后5年:年复合增长率15%并非不可能
根据2000~2009年10年的变化趋势,今后5年,我国员工工资平均水平以15%的年增长率逐渐上升,希望在年之前实现“5年倍增”,虽然有很多困难,但也有可能。
让我先看看。 基于这个目标,我们将来的工资水平大致可以用什么情况来表现呢?
广州和北京年度的工资数据还没有公布,我们暂时根据这两个地方2009年在职人员的月平均工资数上涨10%来估计年的数值。 然后,以年度的数值为基础,以每年15%的匀速增幅测量未来5年间工资水平的变化。 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假设今后5年的员工工资每年上升15%,到了年,在全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员工的平均月薪水平分别达到5945元、10720元、7836元、9130元、8457元 (详细参照图1和图2 )
根据表25年的倍增目标,推算中国今后5年员工的月平均工资变化水平(单位:元)。
工资不等于实际购买力
经过推算,我们如果真的实现人保部提出的既定目标,5年后我们员工的平均月收入就相当好。 当然,也必须考虑物价上涨等因素对员工工资收入的侵蚀作用。 也就是说,员工拿到的工资,如果扣除当年的物价上涨因素,涨幅会略有下降。 让我们考虑一下2000-2009年的居民顾客物价指数( cpi )。 根据国家统计年鉴的数据,2009年的cpi水平约上升了2000年的1.2倍,即上升了20%。
另一方面,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食品在居民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还很高,因此cpi是综合物价指数,不能完全直观地反映近年来食品、居住等类别的物价变化水平。 所以,事实上,人们觉得工资的涨幅更低。 因为工资实际购买力的增加感不好。
重要的是人口增长情况
根据我们的推算,2000年2009年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 gni )从7858元上升到25575元,在10年间上升了225%。 今后10年,我国的gdp总量以每年约7%的速度上升,因此10年后基本上会倍增。 那么,如果我国人口总量的增加基本上被控制在极微量状态,老龄化状况就会进一步加剧,如果独生子女政策不开放,人口总量也有可能接近零增长。 因为这个目标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如果人口政策导致人口基数变大,这个目标就很难实现。
表3我国近十年来cpi和人均收入的变化情况
标题:【要闻】五年后工资翻番未必难 工资不等于实际购买力
地址:http://www.jtylhs.cn/zzjj/19804.html
免责声明:郑州新闻网是全球互联网中文新闻资讯最重要的原创内容供应商之一,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郑州新闻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要闻】芮成钢专访卢英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