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华谊兄弟”篇:冯小刚的老板
本篇文章2963字,读完约7分钟
三年多来,华谊兄弟成为中国最大的私营电影企业,在电影市场上扮演着资本化的过程:海外票房分配、多元化、重组、上市……不知不觉中,它改变了中国电影人以前传达的市场观
文/本刊记者边杰
“我们应该是电影行业商业成绩最高的企业之一,投资规模也是最大的。 但是,我不能说自己是第一。 这么说会伤害很多伙伴。 我认为我们至少是最棒的,最有影响力。 我相信这一势头还会向前发展。 ”。
华谊兄弟的家族王中军在向“中国公司家”介绍华谊时谨慎地说了话,这似乎是他一贯的低调做法。 业界有名的华谊兄弟和王中军本人对中国大众不太了解,如果说王中军是冯小刚的老板,那么说到《大腕》、《刺秦》、《叹息》、《没完没了》、《扒》、《我的1919》等一系列腕级电影,人们就把华谊在圈内的地位
三年多来,王中军拍了十多部电影,在电影票房排行榜上连续三年获得冠军。 每年华谊拍200多集电视剧。
华谊喜欢大投入电影投资,大制作,以密集的资本运营电影。 性格粗犷,随意,有一些浪漫主义的王中军是很大气的人,大制作,大手笔,电影大佬,这是他第一投资的大概。 “300-400万的投入制作没有魅力”华谊兄弟已经有了自己的演艺团队。 陈道明、王姬、刘威等演员已经是华谊太合的签约演员,“大腕”冯小刚,路学长是签约导演。 “中国娱乐业和电影业的人是积极的,投资是投资者,必须挖掘人才的特征。 ”。 说到华谊的资金力量和王中军信守诺言、做到的性格,很多大明星都和华谊合作。
“高投入自然会有高收益”。 华谊除了高薪聘请大明星外,还在电影前期的企划、后期的宣传、发行上下了功夫,在电影《大腕》中首次引进了美国好莱坞八大企业之一的哥伦比亚集团。
喜欢高投入的华谊把追求高回报的眼球对准了海外。 王中军从《卧虎藏龙》中看到合拍机制不合理的弊端,深切感受到海外发行的重要性。 《卧虎藏龙》在世界上达到了2亿美元,但在中国市场上损失了400万元以上。 “这种中国大戏单靠中国市场份额不容易收回价格。 不参与海外市场整体的发行和分割,就不能真正受益。 ”。
因此,从“大腕”开始,王中军在中国电影海外发行机制中第一次吃了“螃蟹”:第一次尝试中外合作电影中中方人员占主导地位的方法,直接参与了世界票房的分配。 这将改变中国电影人多年来无权参与全球票房分配的市场现状。
广告开始
2002年元旦前夕,我在首都有名的别墅区。 王中军在自己家设有接待20多人华谊广告的老部,听他们窃窃私语地议论自己的一切:新投资拍的电影《大腕》,欧式两层小楼,油画,各种马雕,还有哪些豪爽的意大利皮索 确实,在王中军的旧部和周围人眼里,华谊的成长史也是王中军的创业史。
1985年,王中军辞去了国家机关工作,做了职业摄影师,拍了日历、图画书。 后来,我成为广告公司集团的部门经理。 不久承包了广告业者集团,自己开始了社长,但没什么起色。 这一切王中军现在似乎只是当时的“维持生存”手段。 1989年,王中军去美国打工上学,说“送外卖,帮助拍小珠宝企业的照片”。 王中军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出国看看,赚钱开自己的广告商集团。 1994年2月,王中军带着在美国辛苦积攒了5年的10万美元回到了北京。 准备三个月后,王中军开始在北京国际酒店运营华谊广告商集团,王中军弟弟也入股了。 后来王中军整体购买华谊,改名为“华谊兄弟广告商集团”。 “每天早上骑自行车去地铁口,锁好车,坐地铁,下到建国门,去企业,印象最深。 ”。
华谊当时的经营很辛苦,最开始做的是小杂志,刊登了一点广告,然后邮寄到大使馆和三星级以上的高级公寓,各广告很便宜,只有1-2千人民币。 王中军计算出自己的十万美元,如果不赚钱,至少可以维持半年的时间。 王中军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幸运的人。 中国银行的出现,无疑给了华谊一个“鲤鱼跳龙门”的机会。 中国银行当时全国各地机关的标志是五花八门,王中军说服中行使用统一的标志,实施了标准化、互联网化管理。 “这是太简单的方法,其实海外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中国没有。 这不是我创新的,是我学到了别人的方法。 ”。
之后,中国银行采纳了王中军的建议,华谊接受了中国银行全国15000多个据点的标准化规范工程,都取了红色标志的盈馀白底标志。 中行这个单位说:“华谊兄弟广告业者集团在ci这个行业非常有名,而且赚了很多钱。”
之后,王中军相继接受了国家电力、中石化、农行金穗卡、华夏银行华夏卡等标准化规范项目。 三年后,华谊广告商集团加入了中国十大广告商集团。
依靠广告离家出走的王中军去看电影的路完全是偶然的。 1998年的一天,王中军在途中遇到了他出国前广告商集团的同事刘晓玲,一直在电视剧界工作的刘晓玲教王中军如何拍摄电视剧,王中军有点心动。 很快,王中军投资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电视剧《心理诊所》。 虽然没有拍摄经验,但王中军利用自己做广告的特点,做了很好的宣传。 第一出戏100%受益。 尝到甜头的王中军跳进了电影圈,从此无法收拾。
王中军把这一切归功于“自信和运气”,“很多人创业成功时,对媒体说了这样的想法,其实我当时没有那么多复杂的过程,也没有太多经营的妙手。 ”。
电影商人
电影是名利场,但成为大佬的王中军并不模糊自己对这个“名利场”的喜欢。 “中国现在电影市场竞争不强,利润空之间很好,可以赚钱,大众关注,幸福无限。 这是名利双收的产业,我很喜欢。
我认为在电影这个“名利场”中,王中军不能轻易评价自己的工作方法。 作为艺术家的他喜欢用自己认为比较简单的方法做,他很少计划今年应该做什么或者自己接下来应该做什么。 从广告、电影、制药、马会俱乐部到投资企业。
王中军投资养马俱乐部是因为他喜欢骑马,每周骑。 选择制药是因为他的广告顾客想开一家新企业,顾客需要资金和具有一定经营概念的伙伴,问王中军是否想成为伙伴,王中军做了。 之所以选择和太合,是因为他和太合老板开车玩,玩宝马,玩法拉利,一起聊得很好,想拍电影,王中军和太合出资5000万元创立了华谊兄弟太合电影。 “用自己的习性做自己喜欢的事和明白的事,操作获胜的机会很多,自己也很开心”王中军哈哈一乐,说明了投资上自己的选择。 他希望别人理解他是用“艺术家的气质”而不是商人的角色来选择的。
但事实上,作为商人的王中军有自己的眼睛,他一方面建立了自己的华谊兄弟体系:华谊兄弟广告、华谊兄弟太平文化经纪、华谊兄弟太平电影投资,一方面是多元化的资本投资。 王中军不知不觉地使自己从“电影人”的身份走向多元化,多元化的结果是他不得不考虑资本水平的运营。 “这两年来,我一直在寻求新伙伴。 私有股权转让谈判转换的任何方法都是可能的。 这是必须的。 一个企业继续前进,总需要资本量越来越大,抗风险能力强。 ”。 王中军更长期的目标是把华谊推向市场。
王中军说这里好像有点兴奋,他环视了各种雕刻和工具排列的办公室,从角落里拿出工具剑,进行了比画。 “过了一会儿,我打算拍卖姜文们使用的工具。 ”。 像商人的王中军自言自语地说:“毕竟这些工具的投资很大。”
这是典型的王氏作风:追求大投入,同时抠出细节开支。 王中军对制片人的要求每一分钱都很细致,据说是社团中典型的“小气门”。 王中军不关心这样的评价。 “中国电影总是出现超支现象,问题出在细节上。 ”。
标题:【要闻】“华谊兄弟”篇:冯小刚的老板
地址:http://www.jtylhs.cn/zzjj/20068.html
免责声明:郑州新闻网是全球互联网中文新闻资讯最重要的原创内容供应商之一,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郑州新闻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