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TCL:由机会驱动到战术驱动
本篇文章4190字,读完约10分钟
收购国际电子业巨头汤姆森的彩色电视事业和整体上市,作为tcl集团的象征,使该企业成为2003年最风靡的中国公司,tcl集团总裁李东生也因此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亚洲年度经济人物” 国际化和管理层持股,成为tcl过去一年的公司关键词。
但是,在tcl内部,企业的快速发展和运营模式的一些变化可能是企业管理者最关注的话题。 tcl集团株式会社副社长兼高级执行副社长袁信成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机会驱动到战术驱动,tcl是走出上述两个阶段重要局面的核心动力。
国际化破壳而出。
从1999年李东生在集团内部发表“我们的目标:建立世界级中国公司”的报告开始,正式提出对世界级公司的口号,到2001年6月为止,tcl集团将推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实施方案”的员工集团。 实际上tcl依然目标明确,在战术模糊的状态下产业结构和迅速开展国际化业务。
1999年tcl在彩色电视行业价格战中刚刚确立了三强的地位,由于营销互联网的强大牵引,tcl的彩色电视事业表现出了最强的增长趋势。 合并内蒙古彩色电视公司后,李东生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公司的口号。 但是,在随后的几年里,tcl的产业布局和业务的迅速发展模式似乎依然在各地播种。 自1998年pc介入it行业以来,tcl在网络热潮中投入了大量资本,迅速发展it产业,包括吴士宏发起的巨大网络业务。 在这个过程中,1999年tcl最后进入了移动通信许可制造商的圈子。 之后,这些播种在各自的王国里开始独立成长。
但是,这种快速发展模式遭遇了严重的挫折。 2001年,纪念tcl成立20周年,整个庆祝过程都充满了灰色的气氛。 李东生的“反省20年”演说在集团内外广为流传,其中反省的重要副本是,tcl战术的缺乏导致集团迅速发展的盲目扩张,多个项目失败,这是令人遗憾的。 李东生说特别是在成为中国最大的电话机生产公司之后,tcl失去了通信系统制造业的机会。
袁信成告诉记者,当时tcl投资的50%以上的项目是损失,其中对国际化方面最重要的业务越南彩色电视制造业的投资形成了比较大的损失。
幸运的是,万明坚领导的tcl移动通信企业在20周年庆典上涂上了亮色,这一年tcl的手机业务获得了130多万台的销售额和30亿的销售额,同时获得了数亿的利润,是tcl集团遍地插柳的产业布局中最好的
在2001年6月制定的《加强国际竞争力实施方案》中,对集团的中长期战术计划标志着tcl集团从机会驱动向战术驱动的真正转变。 tcl集团意味着建立多媒体、移动通信、新闻、电工四个产业集群,同时进入国际化操作。
袁信成说,2001-2003年三年间,李东生亲自去世界各地视察,寻找国际合作的机会。 从2001年开始,tcl集团将继续与国际电子行业巨头合作,包括与飞利浦和松下电器进行渠道合作。 2002年初,tcl集团宣布完成股份制改造,引进了一些国际国内战术合作者。 其中飞利浦、东芝、南太电子、住友、金山等国际公司成为tcl集团的大股东。
2003年11月,tcl和汤姆森集团之间的重大交易终于使tcl集团的国际化运营破产了。 tcl集团出资数亿美元,在旗下的电视事业和法国费用电子巨头汤姆森企业彩色电视事业中进行重组。 在新成立的世界最大的彩色电视公司中,tcl预计将占67%的股份,年销售额将达到35亿美元,年销售彩色电视将达到1800万台以上,世界市场占有率将达到10%。 《财富》杂志称,该协定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获得西方企业控制权的最大合并方案之一。 根据协定的签署,tcl更有效地管理了汤姆森企业在美国、法国、波兰和泰国的电视工厂的运营。
麦肯锡的研究报告显示,即使是中国最好的大企业,在流通、服务、市场宣传等重要公司的功能行业中也缺乏国际经验。 有评论说,tcl的国际化之路不一定完全成功,但成功率非常高。 其理由之一是有足够的现金,去年的营业收入为282.5亿元,比上年增加28%,净利润达到5.7亿元,比上年增加34%。
但是,也有人担心tcl的这次合作。 香港证券分析师约瑟夫·霍指出:“tcl在中国国内具有的强大竞争特征——销售和服务互联网不能向海外企业提供太多帮助,但汤姆森企业的技术和质量与索尼和飞利浦不在同一水平。” 这家法国企业的电视和dvd事业在2003年出现了1亿美元以上的赤字。 “我不想给他的战术泼水。 ”他说,“我认为tcl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但是在tcl内部,与汤姆森的合资几乎成为tcl国际化战术过程的教科书。 李东生在“给全体员工”的信中说:“与真正的世界性公司相比,tcl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别人大步疾驰的时候,我们必须跑得更快。 要以与汤姆森的战术合作为学习机会,迅速提高管理水平和国际化经营能力。 ”。 受这种战术的推动,tcl和汤姆森的合作变得有道理了。
迄今为止,tcl的国际化也取得了有效的进展。 2002年10月,tcl收购的德国老字号电子公司施奈德现在全面恢复了原来施奈德企业品牌产品的重要客户关系,推进了tcl企业品牌产品的海外业务,去年9月获得了3000万欧元的产品订单。 2003年5月,tcl收购了美国govideo企业,试图通过govideo企业品牌进入美国市场。 tcl的越南工厂在3年亏损后开始盈利,现在tcl企业品牌在越南彩电市场达到16.7%,在当地排名第三。
“这样使tcl成功的最重要理由是其战术”《财富》杂志评论说:“海尔和联想在国际化道路上谨慎尝试时,李东生领导tcl走向世界。”
袁信成说:“关键是公司必须积累挖掘机会的能力,否则机会来了也没用。” 当然,这句话也可以用于tcl完成的令人羡慕的事件和正在做的其他事件。
员工持股修理九年
这个令人羡慕的事件是,今年1月30日管理层和员工持股的tcl集团整体上市了。 tcl集团整体上市后形成的258633.11万总股东资本中,惠州市投资控股有限企业占25.22%,tcl集团工会占9.10%,社会公共股占38.45%,李东生占5.59%,袁信成占0.96%,郑传烈占0.91% 其中的个人持有人,除离职的tcl集团原常务理事副社长吴士宏外,其余个体现在是tcl集团的高管。 另外,集团工会持有的股票由集团2000多名骨干员工通过信托合同持有。
大部分人把眼球集中在一夜财富的生成上。 人们很快为tcl的主要个人所有者根据上市当天的市价计算他们拥有的财富,李东生10.98亿元,袁信成1.9亿元,郑传烈1.8亿元,吕忠丽1.8亿元,吴士宏7655万,杨伟强5745万,万明坚2516万元。 媒体又声称超级富豪俱乐部诞生了。
但是另一个人很在意tcl如何完成企业产权结构的转换。 这些人一定包括长虹集团ceo镍润峰、春兰集团ceo陶建幸、海信集团理事长周厚健等。 他们冲击了管理层收购的政策围栏,幸好一切都失败了。 一家媒体在tcl上市的第二天发表了文案评论。 “与长虹不同,李东生几乎没有公开过自己的计划。 他发表时,这些计划已经接近实现”。
2002年4月,tcl公布了一项名为“阿波罗”的集团改革计划。 当时,参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的只有广东省内的少数媒体。 tcl集团的领导人只有李东生和企业品牌总监一个,其他股东也没有,所以仪式有点冷淡。 但是,在那次会议上,李东生宣布,整体发售仅一年多,集团整体的发售方案就被批准了。
人们相信安静的后面一切都准备好了,但外部不知道tcl经过了漫长的等待。 之后tcl对外公布的消息是tcl在1996年与政府签订资产授权经营协议后推进了股票改革。 tcl和政府之间不仅成功避免了很多敏感的问题,公司和当地政府受益匪浅,tcl集团的总资产每年超过30%。
令人吃惊的是,李东生的员工持股战术一开始就很清楚和坚定。 袁信成告诉记者,其实tcl的员工持股从1995年开始在小范围内实施,当时是在被称为华通企业的小零件公司的平台上运营的。 1996年底与政府签订资产授权经营协议后,在政府直接推进下,tcl员工持股计划在华通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改造,开始了大规模实施。 协议的基本复印件是,从集团到1996年底的资产全部归市政府,之后每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必须在10%以上。 如果增长10%以上,管理层和骨干员工可以得到一定比例的报酬,用净资产购买企业的股票。 另外,tcl鼓励员工用现金购买企业股票,当时有2000多名员工出资1.6亿元。
几年前,tcl的竞争对手说:“我们的营销人员为什么赢不了tcl? 因为他们的销售骨干大部分都有企业股票。 ”。
到2001年授权经营结束为止,在长达数年的运营中,数千名持有tcl股份的员工对此保持对外沉默,但在市场竞争中勇敢。 2001年tcl宣布引进战术投资者时,对外开始推行股票计划。 tcl吸收了包括南太、飞利浦、东芝等5家海外战术投资者和管理层持股的股东,原本绝对持股的大股东惠州市政府的股票减持到了40.97%。 新的5家战术投资者持有18.38%,tcl管理层持有25%。
至今为止有很多人不能理解的事实。 tcl过渡性人物吴士宏为什么比tcl的“功臣”万明坚拥有更多的股票呢? 袁信成的说明是,tcl股票的奖励和购买计划由管理者等级分配,吴士宏比万明坚更早进入董事会,但从1999年到2001年是tcl增长较早的时期,万明坚只是后期进入董事会,获得了比吴少的所有权。 但是,作为这个制度安排的补充,万明坚等tcl移动的高管通过设在维尔京群岛的齐福投资企业拥有tcl移动的10%的所有权,据说以14倍的股价收益率现在的市值超过了11亿,这是后来媒体公开的 现在,tcl移动通信计划从集团分割到海外上市。
权威人士评价说,与tcl的国际化战术不同,李东生的员工持股计划并不是在公司有一定实力后开始运营,李东生的股票计划设计中体现了公司的深入战略。 “在中国开公司必须适应中国的形势”,李东生不回避政府宣传的话题。 事实上,李东生与惠州市、广州、深圳和广东省的一点官员都有很好的个人关系。 袁信成说:“tcl遇到了开放的政府。” “惠州市三位领导人李鸿忠、肖志恒、柳锦州基于公司快速发展的远见,直接推进和推进了tcl现代公司制度建设。 ”。 当然,最后的结局是双赢,1996年tcl的年销售额在20亿元以上,但现在已经接近300亿元。
标题:【要闻】TCL:由机会驱动到战术驱动
地址:http://www.jtylhs.cn/zzjj/20043.html
免责声明:郑州新闻网是全球互联网中文新闻资讯最重要的原创内容供应商之一,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郑州新闻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