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中国中产阶级调查之四:避不开的八十年代
本篇文章4066字,读完约10分钟
采访他后,我问他有什么要求,他想。 “复印件中与我相关的地方,请不要用我的真名。 ”。
他是地道的北京人,在北京生、北京长、八十年代中,他在北京上大学,读计算机。 80年代末,他毕业后留在北京,改变了很多事业,后来出海做生意,现在是小型互联网企业的老板,但一直没有离开过北京。
关于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区别,他感到“有隔世之感”。 “八十年代,我其实不仅仅是我,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追求的是别的东西,现在想想,没那么现实。”
回顾过去,他似乎淡淡地说的不是自己。 “八十年代,至少是在北京上大学的我们的人吧。 我很在意政治。 北京发生的几次学潮,我们都积极参加了。 热衷于文化:我和我的很多朋友在学习理工,但我们的课余在读诗,读历史,读哲学,听文化讲座,吼崔健的歌……但是在80年代最后一年结束时,我们陷入了深深的幻灭,有些人 然后在92年的邓南巡,消沉的人纷纷投入席卷中国的财富大潮,很多人包括我。 很多外国人从新世纪开始,变成了海龟,回国淘金,但他们羡慕我们这样的鳗鱼,赶上了90年代前几波,捡到了第一桶金。 ”。
他把烟烧了。 “现在我真的认为能给中国带来深刻变化的不仅仅是钱、钱、钱,还有钱、钱、钱。 ”。
他深深吸了几口烟,用力捻灭了另一半的中华牌香烟。 “但是,现在我每天累死了,偶尔闲下来回顾自己的一生,我认为最留恋的是不追求钱、钱、钱的80年代。 ”。
我认为中国的中产阶级很关心政治。 是否对政治漠不关心与其说是收入,不如说与地区有关。 在上海这样的城市,那是小资金,不想“多管闲事”,但在北京,出租车司机必须讨论政治局里应该和不应该的人。
——中国互文芳阁集团首席执行官洪晃
《胧诗》、《书包企业》、《霹雳舞》、《托福考试》、《漏洞》、《大哥大》……
坐在北京《乐》杂志《现场》的接待沙发上,我用手翻阅着最新一期北京版《time out》的复印件。 这本杂志用“八十年代的接头密码”这条线把看起来像上述风马牛的语言“散珠”连接起来。
说“现场”,不说部,是因为“乐”志部位于北京东郊的废弃工厂——798家工厂的工厂内,包括主编洪晃在内,所有的采编人员都在原来的大现场内工作。
洪晃终于告诉了年轻秘书,翻阅闲暇杂志的我是她的“隔断”。
说到“隔断”,说到办公室,洪晃工作的地方不是自成一体的全封闭室,即使在现场内,也比部下采编者工作的地方高半层,被半封闭的玻璃挡板隔开,认为是在过去的现场调整室改建的。 洪晃本人说,这样的设计“容易和年轻人打成一片”,“信息的表现和管理容易”。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的代替部。 但是,这个原798工厂的厂区,现在被画家、诗人、作家、记者等“艺术流浪汉”、“精神贵族”、“文化无产者”、“文化中产者”开发成了不分阶级的从业生活两用的混合地区。
最近,北京突然流行了“八十年代热”。 《八十年代访谈录》一书很畅销。 学术界和微信的力矩集会也离不开“八十年代”的话题。 网上也越来越流行贴80年代的旧照片……也许是与属于民间的怀旧热相呼应,《乐》杂志也在今年5月号的北京版发售了《回顾80年代》专辑。
关于这张专辑的构想,身穿深蓝色旗袍的洪晃说:“其实,《乐》杂志以中产阶级为第一大网民对象,关于中国新一代中产阶级的崛起,关于他们的梦想、野心,他们的青春时代、少年时代和影子般的80年
洪晃本人80年代是在中国和美国之间穿插度过的,她最喜欢说中西的事。 “中国中产阶级这个集团与西方相比,大的区别是新阶层,年轻,所以向下,还能找到,向上,你很难在50岁以上的人中找到中产阶级,所以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中产阶级 具体来说,他们大多是六七十年代出生,八十年代长大的人,他们受到八十年代文化的很大影响。 ”。
但是,《乐》杂志同时期的上海版观察到没有《回顾80年代》专辑,听说了这样配置的理由。 洪晃说:“80年代是与政治有关的话题,是在《80年代访谈录》一书中采访的80年代风云人物,包括田壮壮、崔健在内,都是北京人,他们在上海没有任何影响。 陈丹青是上海人,所以我们认为上海不会到80年代。 因为他们在80年代没有那么多回忆。 ”。
“老中产阶级”是指民间企业家、乡镇社家和小业主,“新中产阶级”是指专业技术人员和经理阶层。 中国改革开放后,这两个中产阶级群体几乎持续,时间间隔非常短,“新中产阶级”的标准之一是接受了大学本科以上的教育。
——南京大学社会学部长周晓虹
但是我的一点上海同学显然不同意洪晃的说法。
“不知道为什么,到了我们这个年龄,我最喜欢怀旧了。 以前,大学同学不怎么聚会,过了40岁,老同学之间的聚会就多了。 学校庆大派对,80级派对,班级派对,还有卧室室友派对。 当然,在一起的是怀旧,怀念大学的时光,怀念80年代。 当时我们班的一位老太太显然喝多了,眼睛周围通红。
老同学们听说我从英国来上海接受采访,又找到了派对的借口。 工作成功的同学做了东,在上海市中心的高级餐厅包房,当时来了同一个班的大部分上海同学,几个外国同学听新闻也请特意来。 大家交杯换盏,互相说老话,骂妈妈,一边说话,一边谈论我们大学时代和开始的80年代:小号、双层录音机、在食堂买饭的长龙、班里自己组织的舞会、在外滩点
他们在80年代有很多回忆,但他们的80年代和北京人的80年代大不相同。 那时,北京风云涌的一点小事,如西单民主墙、星画展、校园选举等,也波及了上海的校园,但关于影响之深和细微,显然不及邓丽君的歌。
我还记得很清楚。 刚到上海校园的时候,我在卧室里第一次听到四扬声器立体声录音机播放的邓丽君的《自由自在》,给了我的那首冲击:原来的歌可以这样唱! 生活可以这样度过!
我知道那是1980年,离文革时代政治至上的禁欲生活还不远。 所以有人说邓丽君的歌是以前流传下来的意识形态崩溃力最大、最彻底的。
从此,作为与北京大学生不同的群体,上海大学生也以独特的方式,唱自己的人生之歌,过着自己的“小资”生活,从80年代进入了90年代,进入了新世纪。
那天的同学,大学入学前的家庭背景不同,毕业后的职业去向也不同:有教师,有生意,有法官,检察官,律师,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他们都应该是本领域的中坚、中坚 作为文革后重新招生的第二届政法学院的学生,他们通过那个年代的低录用、不收钱的高等教育制度和分配、高位置的毕业分配机构,几乎“长驱直入”进入了中国的“新中产阶级”行列。 难怪他们怀念把它赋予他们“第一推动力”的八十年代。
世代共通的基因代码……闪烁,让我唱80年代……我们一直认为活着是未来,其实拥有的只是回忆……。
──摘自搜狐网《我们出生于八十年代》的专辑序言
李岷和洪晃一样编辑杂志,她负责总编辑的《中国公司家》杂志,但选择了北京亚运村附近的标准写字楼作为办公室。
我们在楼下的“随想咖啡馆”,一边喝咖啡一边“随想”说话。
“我们最新一期的杂志发表了80年代的专辑。 给你一本吧。 ”李岷说。
连《中国公司家》的杂志都很受欢迎,急于流行。 我想。
晚上回到酒店,暂时睡不着,把李岷寄来的《中国公司家》杂志抄在手边,他们的专辑的标题不是“回顾80年代”,而是“出生在80年代”,这让我很吃惊。
专辑中介绍了康盛世纪ceo戴志康ceo(25岁)、pcpopceo李想( 25岁)、163888覆盖网CEO郑立( 24岁)、majoy总裁茅侃侃( 23岁)…违反周晓虹教授召开的“新中产阶级”教育标准 《混世魔娃》茅侃侃只有中学学位……但是,雅虎中国区总裁周鸿董说,他组建了集团,是下一个5年到10年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主力军。
这次在中国采访中产阶级时,很多采访对象直接间接提到了80年代:他们纠缠着80年代和他们的青春时代、大学时代,交织着他们的少年、童年时代和80年代,但“出生在80年代”的联系方式最初
1982年出生的重庆人郑立20岁创业,以2000元投资成立的163888重庆覆盖网目前拥有300多万注册会员、数百万覆盖和原创歌曲的植入量,占中国网络音乐总量的70%,该网
我记得在美国有两次朋友聚会。 北岛几乎喝完后,唱了《东方红》的音乐舞蹈叙事诗,朗诵道:“天黑,地黑。” 我以为北岛是在开玩笑,但我发现不是。 他喝酒,表达真实的心情,但只有唱共和国感情模型的歌才能表达。 就像有人喜欢原型戏一样,那是他们成长时期的感情模型,与是非无关。
──作家阿城描写诗人北岛,摘自《八十年代访谈录》。
今年春节,来自伦敦部分中国大陆的中国人举行了春节茶欢会,我也去了。 在会上,住在这些异乡的中国人聚集在一起,一边吃瓜子,一边静静地看着舞台上雄辩的演出。
演员都是这些旅行英华人及其第二代“黄皮白心”的“香蕉”华人。 但是,来自中国大陆的“黄皮黄心”地道的中国客人也作为特约嘉宾上台唱歌。 他们是中国石油化工总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大概50多岁了吧。 我在伦敦参加短期管理培训班。 这次,他们穿着同色、同金、同方式的黑色西装,唱中国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插曲《大河》,鼓舞双颊,耸耸肩,唱得很动人。
不久,我右边30多岁的英籍华裔女性歪着嘴说:“什么年代都不看,也不看在哪里! 21世纪,在伦敦,听到这样的革命歌曲,很滑稽。 ”。
但是,这似乎没有给我左边50多岁的中国男性带来滑稽的感觉。 他一边往嘴里扔花生豆,一边同样感动地低声唱歌。 “女儿像花,小伙心胸宽广……”
据说在中国唱卡拉ok的时候,不看人,只听那首歌,就能推测唱歌的人的年龄,甚至地区。 50多岁的人爱“大河”。 40岁以上的人中,北京人爱崔健,上海人爱邓丽君(不分男女)。 30岁以上的人爱王菲、周杰伦,20岁以上的人爱“老鼠爱米”。
每一代都有各自一代的歌。 能表现各个世代成长时期感情模式的歌,在专辑《我们出生于80年代》的序言中说,是在那个音符和旋律中隐藏着“世代共通的基因代码”的“密码歌”。
作者的电子邮件地址: weicheng_ft@yahoo.co.uk 来源: ft中文网-ftchinese
标题:【要闻】中国中产阶级调查之四:避不开的八十年代
地址:http://www.jtylhs.cn/zzjj/19944.html
免责声明:郑州新闻网是全球互联网中文新闻资讯最重要的原创内容供应商之一,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郑州新闻网的作者将予以删除。